
航拍大塘村景色。
错落有致的农家院、平坦宽敞的柏油路、连绵千亩的产业图景……近日,走进彭山区江口街道大塘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2024年以来,大塘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引领作用,聚焦提升村庄规划的质量、实效和功能,为和美乡村建设“画好棋盘落好子”,成为彭山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眉山融媒记者 马诗雨 文/图
乡村蝶变展新颜
春末夏初的大塘村,草木葱茏,芳草萋萋。
漫步村中,笔直的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野花随风摇曳。村民们手持清洁工具认真打扫,与保洁员共同维护着村庄的靓丽容颜。
“以前村里道路坑洼,垃圾随处可见。现在不一样了,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垃圾分类投放,环境好了,大家维护卫生的自觉性也高了。”村民李芳秀一边修剪着自家门前的花木,一边感慨道。据她介绍,现在村里每月都会组织卫生评比,每年也有"最美庭院"评选,获评的家庭还能得到奖励,村民们的参评积极性都很高。
去年以来,大塘村以环境宜居为出发点,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围绕“规划一张图”,充分利用村集体及农户房前屋后零散空间,优化竹林地、闲置建设用地布局,升级硬件设施精心打造小景观、小公园、竹林院坝等供群众休憩、议事的空间,让一块块零星地重新焕发生机。此外,积极争取新建垃圾压缩站、分类垃圾亭等设施,改善提升乡村环境,展现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乡村山水田园美丽画卷。
农村环境卫生一时好转并不难,难就难在保持。为此,大塘村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积极献策,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五一”期间,有不少游客来村里踏青游玩,党员干部提前带头参与环境整治,让村庄以最美姿态迎接八方游客。该村党委书记陈国清介绍,“村里环境美了,人气也越来越旺了,每年都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富民产业提质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大塘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在村头的一处淡水鱼养殖基地,养殖户王成军正在给鱼苗投喂饲料。“我们采用鱼藕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既养鱼又种藕,还搞起了垂钓和农家乐。”王成军说,去年他的综合收入达到了30余万元,比单纯养鱼时翻了几番。
另一边的高标准农田里,几台现代化农机正在作业。通过实施农田改造项目,大塘村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陈国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地要3个人干一天,现在机器半小时就搞定了,成本降了不少,产量还提高了。”
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里新建的“集体夜市”。每到傍晚,30多个摊位依次排开,村民们在这里售卖自家种的蔬菜、水果,还有手工制作的特色小吃。“一晚上能卖三四百元呢!”摆摊的陈翠华笑着说。夜市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成为了村里新的社交场所。
去年以来,大塘村通过“微改造”实现“大变化”。大到村里招商引资,老宅、绿地等变身为“乡村景点”,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新建“集体夜市”“农副产品交易点”丰富产业活动;小到引进公益体育器材,安装村庄导视牌等。通过一处处“微改造”,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个人乃至村集体的收入,也让大塘村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节假日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文明新风润心田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近年来,大塘村聚焦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加强阵地建设、树立典型标杆、拓宽宣传广度,新天地棋牌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城乡”“树文明新风,建和谐家园”“村庄整洁环境美 乡风文明心里美”……时下,在大塘村的路边、广场等地随处可见这样的村规民约宣传标语。正是这些村规民约,使村民们从家庭邻里、人居环境、平安建设、移风易俗等多方面自觉遵规守约,实现了村民自治和村风民风的明显转变,村民素质显著提高。
“我们每月都会进行一次村规民约宣讲会,每次对其中一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陈国清告诉记者。
如今,村里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互相攀比等问题明显减少,村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村规民约对基层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乡风文明也更加突出。此外,大家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响应当前的耕地保护政策,自觉守牢耕地保护红线。”陈国清表示,下一步,大塘村将以活动吸引群众践行村规民约,把村规民约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树立身边典型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
记者手记
大塘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发展,再到文明建设,村民始终是主角。李芳秀主动修剪门前花木,王成军创新“鱼藕共生”模式,陈翠华在夜市摆摊增收——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行为,汇聚成了新天地棋牌乡村变革的强大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感,远比单纯的政策扶持更能产生持久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塘村的治理智慧——卫生评比、“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巧妙地将激励机制融入日常管理;村规民约宣讲会则把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村民可感可知的行为准则。这种柔性治理方式尊重了农村社会的传统特性,又注入了现代治理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大塘模式”。
站在鱼塘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和忙碌的村民,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不是要把城市模式复制到农村,而是要让农村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大塘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又保留了乡村的肌理与灵魂。这种平衡或许正是当下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智慧。